![]() 农历正月初八,是剃头匠张光富新年开工的日子。剃头匠人,一年四季在外奔波,只有春节清闲点。操劳惯了的老人,过年歇工十多天,就觉得憋得慌。清早起床,张师傅吃了碗老伴煮的糍粑,不顾全家反对,挑出剃头担子上街摆摊了。 今天不急。正月出门剃头的人不多,张师傅慢悠悠地走着,从儿子家到常蒿路口这两公里路,老人自六十岁开始,八年来,不知走了几千回。过年前,一同摆摊剃头的几个老伙计,相约初八开张,大家都还没来。他将剃头担子摆放停当后,点了支烟,轻吸了一口,等客人上座开工。 今年六十八岁的张光富,十一岁不到便拜师学习这门顶上功夫。三年学徒期满,当师傅的表叔送他一套剃头家什,打发他自谋生路。在老家——湖南省常德市的大龙站乡,小师傅张光富开始走村串户,一走一串就是五十年。刚解放那会儿,下村剃头主家多以鸡蛋、大米、黄豆等物抵酬,“出门一身轻,回屋压死人”;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,开始计工分,每天收工后要到大队会计那里登记剃头的人数与姓名,按分取粮;八十年代就包村包年了,一组一户地挨家剃头,每月转一次,年底结算工钱;九十年代中期,剃头也与市场经济接了轨,剃一次头给两块钱。 “正月不剃头,剃头死舅舅。”在农村,该剃的头腊月间就已剃尽,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,新年的头发才开始打理。正月里出摊剃头,那是到城里摆摊后的事。城里人有城里人的规矩,只是正月的生意稍差点。 “正月不剃头,剃头死舅舅”这句民谣,传唱了近四百年。其意思并不是正月剃头就真会死舅舅,而是用“正月不剃头——思旧”,委屈地抗议清政府用钢刀硬弩强行推广的“剃发令”。 清朝以前,汉族人都留满发,不剪不剃。小孩生下后,头发任其自然生长,到读书的年龄,梳洗后挽结为髻,叫“束发受书”。古人认为剃头是不孝的,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至也”。张师傅学徒时,就有一位清末的老秀才,是他师傅的老主顾,每次剃头老秀才都要将自己的头发用纸包收好,说生前的头发、牙齿,死后要同殓同葬,以“还之父母”。在古人看来,头发如生命。“髡刑”是古代惩治罪犯的一种刑罚,说白了就是剃掉头发,也就是司马迁说的“剔发受辱”。三国时,曹操坐骑惊踏禾苗,撞上了“践苗者斩”的律令,不得不“割发权代首”,从今天看来,曹操真是刁滑得没有办法。长发易污秽散乱,梳洗不便,即便如此,古人也没有想到要把它剪短一些。大禹治水,公干多多,“沐其雨,栉疾风”,打理头发的方式也成了一段佳话;周公姬旦政务繁杂,洗头时常有人打扰,他不得不几次三番地握起头发接见客人,留下“一沐三握发”的美谈。 |